倾听麦子开花的声音 ——阅读徐良文新著《程顺和传》随笔

图片1.png

学海

我手捧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书《程顺和传》,一页一页的翻阅,纸张出墨香,发出沙沙的声,犹如倾听一望无际的田拔节的声音,穗开花的声音,麦粒笑的声音。

《程顺和传》是著名作家徐良文的新著容是写中国传育种专家,科院院士程顺和先生跌宕起伏勤奋探索的一生,不忘初心、竭诚奉献的一生。一如徐良文以往的笔法,笔触细腻、文字清新,一口气读来,欲罢不能。

良文先生无疑是传记文学的高手,承了中国传记文学作的鉴人明事,严谨细致,文史并茂,质而非野本规则,字符精准,敲健简约,工匠精神,雕琢人物,点,进用英隽。

传记作,核心是写人,写出人的故事、人的品质。程顺和出生在动荡社会,难途中,饥饿的味道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国家发生了翻地的变化之后,害、疾病、饥荒运动,他经历了一系列生磨难,样写道:“程顺和记住了母亲的一句话:笑对苦难,任何苦难将来都能化为财富。”记句话,用一辈子。是这种“笑对苦难”的精神,造就了程顺和传育种研究中成为“超世之才”

图片2.png

照片说明:徐良文(左)   程顺和(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背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存状态。程顺和的家庭是一个有故事的家庭,也个悲悯家庭。当母年轻时被颇有钱财的爷逐家门后,成城市贫民,而世事巨祸福发生了倒,白了他的家庭出,为他后来的学读书工作长提供了宽敞之路。这就是现实中的祸福相依。

于对饥饿感受太深,程顺和小就对粮食有特别的亲情“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他以坚忍不拔把自己学业和生奋斗目标锚定在百粮之首的小麦传育上。

传育种,简单说就是选择许多优质基因进行学匹配,培育出新的更优质的品种。年大学刻苦学习,为他后来事业登顶打下实在在的基础。

顺和大学毕业分配到第一份工作是泰良种场,并不以件差而改弦张,有条件创造条件一门心思育种究。心勃勃,满满小麦遗传育劳其筋,饿其体肤在当时大地亩产只有几十斤产量,食极度危机的情况下,1965,他培育出了小麦良种“泰农1号”,目标是向8001000斤量登攀,正在锋芒毕露之时,人所周知的运动来了。调到农校当教师,离开了科研岗位,耽搁了好几年。

作者这样写道:仓廪实、天下安。新中国成立之时,毛泽东主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然而,“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没有优质的种子,就没有丰产的粮食。特别是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对种子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在惑之年,程顺和又重新步入育种研究道路

“争取在有生之年为国家的小麦育种事业做些贡献。”这是程顺和当时最质的心理表达

顺和逐梦想路上彰显理性之光,说:困境,当你败给它,它就是一个陷阱甚至葬身地;当你打败它,它就是基石,将把你送往更高处。

科学家的艰辛外人无法体味。作者这样写道,回到农科所,他立即调兵遣将,集中优势兵力破袭短板。他和他的团队的工作量究竟有多大呢?说来令人震惊:他们要在其中的 30 多亩选种地采用人工粒播的方法,有人曾统计过, 人工一粒一粒摆到播种沟内, 而且必须粒距一致的种子大约 195万粒, 按品系分行, 按行插木牌。他们从种到收在田里反反复复逐行逐系地观察、记载, 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回多少次, 只知道原来疏松的田间走道被踩平了, 踏板了。……关键时候,没有星期日,没有节假日,大家在麦田里忙碌着,没有人请假,没有提出来休息,这一切都在自觉进行着,为了既定的目标良种,而奉献着!

写道钟情事业的人是没有上班和下班这样的时间概念的,就是吃饭、睡觉,他脑子里也在琢磨他的事情,这是科学家的通病,不然何谈事业的成功?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科学家们要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

何人事业的成功,都有团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在《程和传》中作者集体的智慧多有记录和书写,走出了传记品往往把主人公写成单打窠臼,这无疑这本书的亮点之一。

程顺和说:“搞科研,靠的是功夫(时间)与灵感。功夫(时间)是主动性,灵感是突如其来,不由自主,但灵感只有在下足了功夫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遗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这是极具想象力的工作,也是最需要实践的工作。每个真正有抱负的科学家都会因此而忘我。”

“南方麦王”的领军人物,顺和两次荣获国家科技界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66岁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时和袁隆平一起被评为“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从这些饱满的叙述中,一位毕生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遗传育科学家的象碑石立在们面前

在这部作品,徐良文持续发挥了语言赋能的功效,总以精美语言,传主在不同时期的心理波动作出精细的刻化。

“正是荷叶新绿、麦浪金黄的季节,岸柳拂水,雀鸟翻飞,轮船行于太湖之中,清波浩渺,一时如绸缎般舒展,一时又阵阵浪涌,波波有声。天气有些闷热,不时有鱼儿打挺跃出水面,叫他想起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来。鲤鱼只有跳过了龙门才能化身为龙,跳不过去的摔下来额头上就会磕出个黑斑。这不就像他目前的处境吗?究竟能不能如愿考上大学,他心里没底。如果考不上怎么办?他不敢往下想。凭栏临风,他的双手不知不觉用力握住船沿的栏杆,好像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一段高考学子心 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描摹得沉重,又亮丽。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莘学子共同心声,作者写得既鱼和水的场景,更符合当时的心境境,可谓活灵活现,妙笔有神。

求学金陵等篇中,者对老科学家年轻时孜孜以求学习吸收能力,以合理的诠释,在当时政治气候下,摩尔根遗传学和米丘林学派对立之时,事实上这新旧两大遗传学说对程顺和后来的科研之路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程顺和总结为:“研究科学就要有科学的态度,理论上可以探讨,方法上要兼收并蓄。”

者以文人笔触,准确地把了科学“兼收并蓄”的硬道理。这无疑是程顺和的高明之处,亦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望着青春勃发的程顺和,老先生满意的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好,托你的吉言,我一定多活几年,陪你在扬麦育种的路上多走一程!”同事关系的亲和溢于言表。“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是心胸坦荡、心底无私的,他们心中装的是社会利益而非个人的名利。”

道元程顺和的同事,虽然他们年纪相差十多岁,但是“两双大手紧握在了一起,传递着一种无声的力量!程顺和望着老先生饱经沧桑的脸庞,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此刻,他脑海中响起了小麦拔节的声响,眼前是翻滚的麦浪,一片金黄!啊,好香的麦子啊!”

里,作者以诗一样语言把两位科学家的友谊写得情感随着文字流淌了挚的高度。

些语句和时间的叙述,无论对科研作者,或者是一般创业者以及普通的读者都会有所启迪,有所帮助,有所鼓舞,这就是作家创作的走进读者心灵所产生的社会效

眼下的报告文学大多以书写正能量题材为主,在和平时期,一般很难有战争年代的风起云涌,动枪动刀,血流成河的矛盾冲实,故事往往是平谈的,共生的。但是在平淡中寻找突破,在共生中寻找点,这是需要发现和把握的这时需要的是作者素的挖掘,慧眼识珠的睿智,组织的功能,承转合的安排,并不过分的创作技巧,处理妥贴,不但能填高主人公的站高度,也能博得读者眼球向独到之处瞭

《程顺和传》呈现出学家矢志不渝的抱沉淀下来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品质。作家礼赞人生,不遗余力,把人的价值放在因的天平上,这是历史的召唤,人民的召唤,时代的强音,这是对科学家的创造的崇敬意和纯洁感情。

读《程顺和传》就是阅读麦子开花的声音,麦子丰收的景象。芸芸众生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能力去从事其它活动和创造。所以不管在何时,人们都要珍爱生存之本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希望通过陈顺和先生创造付出的一生,看到土地的壮美、粮食的厚,珍惜今天的丰衣食,温暖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