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部落 傅宁军

    用文学拒绝遗忘——读徐良文报告文学《5.12,考问中国》

     

    当“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人们的生活节奏又一切如常的时候,读到徐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5.12,考问中国》,仿佛被日常琐碎遮蔽的记忆闸门訇然打开了。作为与徐良文一起奔赴灾区采访的同行者,我感到尤为亲切,这一切并没有远离。曾经在灾区山山水水间奋战的那些人,曾经在灾难的日日夜夜发生的那些事,如此清晰、如此迫近、如此强烈地牵扯着我的感情,相信也会同样地撞击着众多读者的心弦。

    出色的报告文学贵在真实。《5.12,考问中国》这部作品有一个副标题:“汶川地震亲历十五日”,显然,徐良文要诉说的,是一种以“亲历”为主旨的生命体验。“5.12”汶川大地震刚猝发不久,我们六个来自省内各地的作家就追随救援队伍的足迹,奉命赶往余震不断的灾区采访,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十五个日日夜夜。那是每天背着行囊的日子,没有后方,不知道今晚该在哪里过夜。在这个“文学志愿者”团队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结成了亲密的“生死伙伴”。毫不夸张地说,平时只有苦与累的困扰,而在灾区却是生与死的问题。眼睛里的血丝、衣裳上的汗渍、沙哑的嗓音、劳累的身躯,在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现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徐良文的“亲历”表达了作家的良知,之所以收看新闻不能代替实地采访,在于作家需要感同身受,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不是人云亦云,倾注在字里行间的绝对是心底流淌的坦诚。

    与徐良文朝夕相处,深知他虽然在省城机关磨练多年,却仍然保持着敢恨敢爱的真性情,既有“无情未必真豪杰”的善良心地,又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之风。《5.12,考问中国》浓缩着爱憎分明的叙事风格,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灾区干部与群众的爱,对于子弟兵和各路救援人员的爱,他爱到了骨子里。对于“豆腐渣”工程的恨,对于不良作派的恨,他恨到骨子里。徐良文到灾区如同上战场,以一个老兵的姿态忘我投入采访。他在灾区或单独或合影的照片,不少是我为他拍摄的。几乎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许多命悬一线的经历,他在书中如实写来,我不再重复。我只想说,徐良文的“在场感”来之不易。如果说,在灾区的时候我的眼睛常含泪水,每一天都被或哀伤或悲壮的故事感动着。那么,读徐良文新作让我重返昨天,每一页图文以及它们所勾连的回忆,都叫我血液贲张、心潮难平。

    时隔一年,徐良文把自己的长篇命名为《5.12,考问中国》,其中的“考问”意识发人深省。当我们从灾区返回后,徐良文一直关注着灾区,09年他再次随一批文艺家访问灾区。时过境迁,情感依旧。我们同行的那一次灾区行,他是一个参与者。而这一次,他显然是一个思想者。徐良文用文字说明,他收获了灾区在时间流逝中的对比,也收获了更多的思考结晶。我想,一个无动于衷、冷淡漠然的人,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肯定是不可能的。灾难终将过去,生活一如既往,勇于直面灾难的深处,并对灾难进行“考问”,所有的生命的付出与血汗的流淌,也有就了永存的价值。对于英雄的赞美与对于问题的反思,同样高扬着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精神,使报告文学超越急就章似的“情景再现”,让读者在感奋与激动之余,引发深刻的思索。

    记得“5.12”刚过我们六个作家奔走在灾区时,聊过一个不约而同的心愿,完成省作协交给的采访写作任务之后,还要以各自采访重点为基础,每人写一部有份量的长篇。“5.12”发生一年以后,我们虽然时常还会联系,灾区结下的兄弟情谊与日俱增,但是大家都忙于手头的其他事务,唯有徐良文心无旁鹜、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终于写出这部厚重的长篇。这是徐良文一个人的记忆,也是我们一群作家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我要真诚地对徐良文说:感谢你代表我们发言,老大哥,你是好样的!